有这样一位海归博士,旅居德国27年,深耕工业自动化领域,硕果累累。年过花甲,本应留在德国安享幸福生活,但受台州“智造之都”感召,毅然辞行家人回到祖国。
今年63岁的于恒基,曾任德国多家国际知名公司的高级研发经理,专业从事工业自动化系统研发30余年,主要研发成果激光扫描辅助排版的皮革裁剪系统、恒功率可调制绿光激光器和基于激光扫描技术的激光刻绘或切割系统等领域。
9月28日,已逾花甲之年的于恒基兴奋得像个毛头小伙子。李克强总理视察台州时亲临杰克,于恒基作为杰克技术骨干代表受到了总理的接见。当总理知道他只花了三年半时间就拿到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博士学位时,总理惊讶的同时十分赞赏。
1987年,32岁的于恒基是让许多人羡慕的知识分子,南开大学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工作体面,家庭幸福。然而,一份来自德国海德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录取通知书,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既让他兴奋又让他面临艰难的抉择。
一边是“铁饭碗”的工作和照顾妻子幼女的责任,一边是异国他乡求学充满变数的未来,于恒基辗转难眠。最终,心底那份对物理研究的痴迷,对尖端技术的渴求,让他放弃了在国内的一切,告别了亲人,背起了行囊,远赴德国。
置身于国内知名学府,于恒基非常清楚,在前沿物理研究领域,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差距不是一点点,而是非常之大,国内科研者要掌握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必须要走出去,作为那个年代的物理学研究者,于恒基认为自己有责任先迈出一步。
生活上的清贫,在学业压力面前不值一提。刚进大学,在没有用德语通过考试之前,于恒基是没有资格进实验室的,德语零基础的他只有没日没夜地学。为了让德国同学教他德语,多和他对话,滴酒不沾的他学着喝德国啤酒,想办法融入到德国同学中去。他记不清多少次吐倒在厕所了,只记得自己的德语水平在一杯杯啤酒中日益精进。
在德国学习与工作的20多年,于恒基专注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钻研,不断深耕,世界首套激光扫描辅助排版的皮革裁剪系统、世界首台恒功率可调制绿光激光器、基于激光扫描技术的激光刻绘或切割系统等都是他傲人的成绩。
2009年,杰克收购德国奔马裁床的消息在业内掀起不小的波澜,这个消息让于恒基跃跃欲试。为中国企业服务甚至回国发展一直是他埋藏在心底的愿望,他已经储备了足够的能力,只等待一个契机。这一年,他加入了奔马。
在奔马中国公司成立后,在中国如何嫁接德国技术方面,于恒基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奔马中德公司十年来稳健发展的关键一环。
在协调处理中德公司之间技术问题的5年间,于恒基深感中国研发团队技术的薄弱,他主动请缨,回国带领了两支研发队伍,从事不同方向的研究。
在带领团队的过程中,于恒基把德国的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他从不坐在办公室谈技术,他把一大帮本科生、硕士生“赶”到生产线上,通过实际操作、动手,让他们体会机器生命,“不会装机、没摸过零件,不可能有好的设计”是他经常告诫年轻工程师的话。同时,花甲之年的他以身作则,天天在生产现场,让那些放不下“身段”的年轻工程师们心甘情愿走出办公室,告别纸上谈兵。
“老实说,回国工作比在德国累很多,也有很多人劝我,到了这个年纪不用这么拼,但看到那帮‘孩子’一天天成长,我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于恒基对于带团队、培养人才这件事坚定不移。
归国4年时间,于恒基已申请获得国家专利20余项,主持研发的5项新产品列入省部级科技专项。作为导师,他将自己近40年的先进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让国际化的智能技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为行业的智能制造技术作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