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老于,这么早就出来卖馒头啊?”天才蒙蒙亮,在河南省浚县的大集上,老于正在麻利的将做好的馒头从车上运下来。听着摊贩的问话,老于憨厚一笑道:“是啊,家里还有孩子要养呢”
“我说老于,你可是国家的一等功臣啊,去县里跑几趟,不就有体面的工作了,非要干这摆摊的苦力活”看着老于累的满头大汗,周围的摊贩不忍的说道。
看着破晓的天边,老于知道自己是为长眠在越南战场上的兄弟们而活着的,自己的军功章的一半是由他们的流血牺牲换来的。决不能为了工作的事麻烦政府,绝不能让这枚军功章抹黑。
可是,鲜为人知的是,上天对这位英雄实在太过残忍,成功从越南战场活着回来之后,老于却面临着事业与爱情的双重打击,两度下岗,妻子也弃他而去。究竟在这位退伍老兵身上发生怎样跌宕起伏的故事呢?
2019年,我国国防报的两名记者出现在了河南浚县,此次他们来到河南的任务是来慰问一名于建军的退伍老兵。
他们之所以专程赶往河南,那是因为这名老兵的身份可不一般,他是在对越反击战中获得过一等功勋章的战斗英雄。
几经辗转,记者终于见到了于建军的庐山真面目,经过战场洗礼的于建军并非一派严肃,而是显得特别和善,在于建军的讲述中,将我们的思绪重新拉回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场。
于建军出生在河南浚县,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来,他的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保家卫国,建立功勋。
在父母的影响之下,于建军的心中从小就有了一个军人梦。长大之后的于建军告别了父母,义无反顾的投身到军营之中去。
1979年春天,于建军所在的部队接到了前往越南参加自卫反击战的命令,彼时的于建军才进入军营不到半年的时间,在对一切都是未知的情况之下,于建军来到了越南参加战斗。
据于建军的回忆,那是他第一次直面死亡,看着往日亲密的战友一个一个的倒下,看着鲜血从他们的身体里流出来,直到最后没有了气息。那是于建军最痛苦的回忆。
但战场就是如此残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为了活下去,于建军不得不尽快适应战场。就在凉山之战中,于建军失去了同乡的战友。于建军为了给战友报仇,在其他战友的炮火掩护之下,孤身一人炸毁了敌人的一处火力点,并在战友的密切配合之下,干掉了两名躲在暗处的敌人,缴获了不少的物资。
凉山战役之后,年仅16岁的于建军就被评为了战斗英雄,并授予了一枚军功章。于建军看着亮闪闪的奖章,满含热泪。他知道这是用他曾朝夕相处的战友的生命换来的。在激烈的战场上,一群少年人梦想着,杀敌立功,然后风光回乡。
但是真正从越南战场回来的人却只有于建军一个,其他人都长眠在异国他乡的那片土地上了。于建军在心里暗暗发誓,他一定要替牺牲的战友们好好的活下去,一定不给他们丢人。
对于这个立大功的少年英雄,部队对他很重视,将他送往教导大队进行培训,一年之后,于建军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军官。
但就在部队的领导打算将他送往军校深造时,天意弄人,于建军所在的部队收到了整编的命令。一切都太过突然,最后于建军不得不从他挚爱的军队里退役。
在退役之前,部队领导还特意找到于建军,领导表示于建军是战斗英雄,退役之后有任何的困难都可以找政府去解决,让于建军不要有后顾之忧。
1982年1月份,于建军离开了部队,回到了老家,对于这个退伍老兵,政府还是相当照顾的。为他安排了一个果品加工厂的工人职位。这份工作虽然挣得不多,但胜在体面。
对于儿子的归来,于家父母高兴坏了,既然儿子的工作已经稳定了,是时候成家了。就这样,在媒人的牵线搭桥之下,他和一位名叫秋霞的老师,喜结连理了。
在那个年代,工人和教师都是铁饭碗,两个人的生活也过的有滋有味,结婚没几年,秋霞就为于建军生下了一儿一女。为了自己妻儿能有个好生活,于建军干活更加卖力了。
时间很快就来到1988年,这一年,全国迎来了下岗潮,不出所料,于建军工作的加工厂也关门了,失去工作的于建军不得不另谋出路。
但是工作有哪是这么好找的,几番碰壁之后,妻子秋霞就忍不住对于建军发了火:“你不是部队的英雄吗?你上县里把的军功章一亮,不就有大把的工作任你挑了吗?”
于建军听到妻子的抱怨,忍不住的说道:“这个军功章不是我一个人的,也是属于我牺牲的兄弟们的,我不能用它来谋私利,要不然,百年之后,我哪有脸面下去面对他。”
对于丈夫固执的想法,秋霞也无计可施。这时的于建军在同村的介绍之下,来到了一处铜山上拉石头过活,这个工作是单纯的力气活,饶是于建国这样在战场上历练过的老兵也有点吃不消,而且工钱很低,拉满满一大车才能挣到五毛钱。
但是于建国也没有放弃希望,依旧努力的赚钱。可是在妻子秋霞看来这就是于建国不思进取的最好证明,为此,秋霞三天两头的和于建军吵架回娘家。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夫妻两个冷战的时候,儿子又出了状况,原本儿子就因为小时候高烧不退,智力变得低下,时时刻刻需要人照顾。
秋霞的离开让儿子一病不起,进了医院。听到消息的秋霞来到医院给于建军下了最后的通牒,要是于建军再不去县里找一个体面的工作,两个人就离婚。于建军看着怒气冲冲的妻子和躺在病床上的儿子,他一咬牙走了出去。
站在县政府门口的于建军迟迟不敢进去,而就在他踏入的那一刻,那些逝去的战友们的脸庞又出现在他的面前。他看到已经被子弹射穿的战友还在奋力的向敌人扫射,已经倒下的战友还在用嘶哑的声音呼喊。
这一切都让于建军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心中所想。就在那年的年底,于建军和妻子离婚了,在破旧的房子里和儿子相依为命。
妻子离开之后,于建军很快就振作了起来,不为别的,自己还有一个儿子要养。经过多方打听,于建军从养殖业里看到了商机,他萌生了开办养猪场的想法。
由于手头的资金不够,他又向银行贷款了5000元,更加巧合的是,为他办理贷款的就是他今后的妻子杜全芬。杜全芬早就听说了于建军的大名,看到他来办理贷款,认真为他讲解了一番。一来二去两个人就慢慢的熟悉了起来。
而于建军将自己所有的资金都投入了这个养猪场,满怀希望最后却血本无归。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于建军工作过的果品加工厂又重新开业了,于建军又重拾老本行了。就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果品厂又因经营不善倒闭了,于建军又下岗了。
但生活的苦难没有打倒这个男人,为了生活他开始在大集上摆摊卖馒头,卖水果。可以说于建军在穷的吃不起饭的时候,也没有想向组织寻求帮助,不少人都说于建军真傻,他只不过要对着起自己的兄弟们而已。
1994年,于建军的生命迎来了转机,那个名叫杜全芬的姑娘在和于建军相处之后,深深的爱上这个男人,在她看来,于建军才是一个真正的军人,他不贪图虚名,时刻把国家放在第一位。
但,于建军知道杜全芬的心思之后却开始慢慢的疏远她,于建军知道自己的家庭条件,一穷二白,家里还有一个生病的儿子,自己怎么能拖累杜全芬呢?
虽然已经察觉到于建军无声的拒绝,但是,杜全芬还是用自己的行动打动了于建军的心。每当于建军回到家里的时候,杜全芬已经做好了饭菜,看着家里被收拾的井井有条,让于建军又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更让于建军感到欣慰的是,杜全分把儿子看做自己的亲生孩子看待,完全没有因为他的智力低下就嫌弃他。
就这样,在1994年底,于建军和杜全芬低调的成婚了。次年,于建军的事业也好转了起来。他花费了3万元承包了一家广告公司,面对全新的领域,于建军信心满满,在妻子的支持之下,于建军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新事业中去了。
所幸,这次于建军终的老天眷顾了,1997年,于建军的广告公司已经初具规模,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
后来,县人民政府将于建军调到了人武部工作。于建军在脱下军装几十年之后,又重新穿上了那一抹绿。他用颤抖的手抚摸着,好像又回到了在战场上杀敌报国的日子。
面对生活的苦难,于建军始终坚持着军人的本色。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都坚决不给组织添麻烦。而在全中国像于建军这样的退伍老兵数不胜数。
他们从部队退役,回归普通人的生活,他们将过去的荣光隐藏在身后,过着平凡的生活,从没有想过要用自己的军功谋私利,这就是真正的中国军人,向这些老兵们致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