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蹚将”是何意?有什么历史渊源
时间:2024-08-17 08:10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点击: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数千年地历史文化积淀,才造就如今的神州大地。可惜长久的历史,却是伴随着战乱不断,尤其当朝代更迭之时,穷苦的平民百姓总是最为凄苦。原本他们只求能安稳种地,平静的过日子,可惜家里的壮丁被带走充兵,只剩下老人和女眷孤苦无依。战争消耗的是财力以及人命,尤其在古代,医疗技术手段十分欠发达的时期,一旦受伤,面临的便是极大可能感染死亡的伤害。

  为此许多生活困苦的穷人,纷纷走上一条刀尖舔血的道路,靠着打家劫舍来让自己活下去。为此便有一句古话流传于世:“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蹚将”与“响马”都是对这类人的特殊称呼,其实就是山大王的别称。

  “响马”出自于唐朝时期,这些山大王之所以被冠上“响马”的名称,其实是因为这些人落草为寇前大多都是养马的伙计。古代可没有现代如此四通八达的道路,更不用说各种便捷的交通工具。人们外出一般都是靠两条腿走路,只有那些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才买得起一匹马。马匹可是古代使用最广泛的出行工具,不过它饲养精细,成本高昂,故而一匹马价钱也很高。这些靠着养马来生活的人,最终却沦为山大王,才有“响马”的称谓。

  为何利润如此高的养马工作,也依旧无法让“响马”们生活呢?其实还是生活所迫,不然也没有人愿意当土匪。虽然养马的收入高,但也是项朝不保夕的高危职业,不知何时自己的性命便会迎来终结。朝廷对于养马一事,有着很详细的规定,朝廷基本上交给百姓负责,场地主要设置在山东一带,所以古代山东盛产养马户。农民种地交粮,“响马”养马自然也得交马税,养马户们交的便是马匹。

  没有战乱时,大家轻松就能满足赋税要求的数量。一到战争爆发,朝廷不断提高赋税,向他们征缴的马匹变多,。要是没能凑够数目,养马户轻则缴纳罚金,重则有可能人头搬家。大部分养马户们扛不住这种搜刮相继破产。倾家荡产的养马户失去经济来源,不得已铤而走险,只能转行拉杆子来维系生活。由于他们本身懂得饲养马,骑射技术更是十分优秀,“响马”之名也逐渐传开。

  同样是落草为寇,到河南那里被称作“蹚将”。这种称呼大多是在晚清时期出现,算是比较新颖的产物。清朝末年,慈禧太后把持朝廷,让中原陷入一片混乱中。列强肆虐,内乱不断,百姓原本凄苦脆弱的生活更加艰难。原本已经数月没有收入,还得面临沉重的赋税,生活沦为水深火热。一些木匠、铁匠以及石匠可以依靠手艺来赚钱,赶上战争年代,很多手艺成为最不值钱的东西,工匠走投无路,才只得落草为寇,沦为土匪。

  那些迫于生活的工匠,成群结队地组合在一起共同进退。他们一般会占据着绝佳的地理位置,专门从事打劫抢掠的买卖。来往的商队和附近村庄内的富豪们便成为他们的首选目标。“蹚将”最早的称谓为“蹚匠”,不过是写受压迫的最底层百姓,失去吃饭的手艺后,迫不得已落草为寇。

  所以,无论是响马或是蹚将,都是一些底层老百姓走投无路的选择。中华文明一直以农耕文明为主,重土安迁的思想十分浓厚,喜欢“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但凡有一丝生活的希望,也不至于铤而走险。所以所谓响马蹚将,虽然听起来十分威风,背后都有着很多的无奈。大部分人都埋没在历史长河中,真正像《隋唐演义》那些好汉能够功成名就的人实在太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关键词:

随机推荐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