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俗专家王娟认为,民间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农业古国,长期以来的农耕生活方式使中国人尤其重视各种农事仪礼,在各种节气、季节和年轮转变的关键时点出现了许多传统节日,春节便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春节期间的各种庆祝和仪式活动,不仅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与观念,也集中表现了中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申遗成功之际,《金融时报》记者就春节的价值与意义专访了王娟。
《金融时报》记者:您在研究传统节日过程中,特别强调历法的重要性。您提出,如果没有相对固定和统一的历法,也就不会有传统节日。如何理解此观点?
王娟:历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邃古以来,万事草创及民众衣食之始,无不与天文、历法息息相关。没有古人对自然、日月五星的观测和记录,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时间和秩序系统,更不会有现在的历法,文化和文明的建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实际上,天文和历法打造了一个文化发生、发展的场域。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节日的出现也与历法的确定密切相关。有人说历法的建立和完善是“民众衣食之始”,是“文化传统之本”,一点儿也不过分。一方面,历法反映了一个民族对自然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尽管计算标准不一样,但所有民族都有自己的历法和对时间的计算,而唯一能反映一个民族对年轮、季节和时间的计算情况及标准的事件就是传统节日。因为,几乎所有民族都会在季节、年轮或历法纪年的关键时期举行庆祝活动,这种庆祝活动就是节日。中国是农业古国,传统节日大都围绕季节和年轮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比如春节,既标志着冬天的结束,也标志着春天的来临,同时,还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另一方面,历法的确立使传统文化有了展示场。节日期间,人们无论是饮食还是服饰都带有非常浓郁的传统色彩,这也成为我们研究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习惯的重要内容。
王娟:我们从上古时期开始过春节,但那时的“春节”不叫“春节”,叫“元旦”,指一年的第一天。而“这一天”在古代有多种称谓,如上日、元日、正朝、三元、三朝、三朔、四始、改岁、岁旦、正日、元首、新元、端日、云开、天腊,等等。这些称谓分别来自儒释道各家以及民间大众对元日的理解和解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元日的确立具有重大意义,即所谓“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举正于中,民则不惑”。但在上古时期,“元旦”的时间是不固定的。因为从夏朝到汉武帝之前,历法不统一,岁首正月不断改变。此外,还有“改正朔”的习俗。每遇改朝换代,就会调整“元旦”的时间。汉承秦制,袭用秦正朔以十月为正,历法被称为《颛顼历》。汉武帝时,《颛顼历》的误差越来越明显,严重影响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汉武帝决定改历,制定了《太初历》。《太初历》以寅(正月)为岁首,与较为适合生产与生活需要的夏历大致相同,但内容比古老的夏历和颛顼历丰富得多,具有实用性和定量分析的科学性。《太初历》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历法,意义重大。随着《太初历》的实施,中国的各种传统节日就有了全国统一的、相对固定的庆祝时间。节日时间一旦确定,基本上就无法更改了。在固定时间内庆祝相应的传统节日就成为一种传统,延续至今。以春节为例,节日始于上一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然后一直持续到下一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期间的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们可以改变春节的名称,但任何人无法改变春节发生的时间节点。
辛亥革命后,清朝统治被推翻,成立了中华民国。民国政府采用国际公历(就是现在所说的阳历)来纪元,1911年12月31日将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也叫“元旦”,同时将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使用“公历纪年法”,将每年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并规定了春节假期。尽管“元旦”的称谓给了公历的1月1日,但“元旦”的习俗并没有一起移到公历的1月1日,而是留在了春节。
王娟: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一个成果。文化发展是不断调整的过程,追求世界大同这一终极目标的前提还是要尊重每种文化的个性,还是要关注本民族文化特性。在回归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延续5000年的中国文化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回归传统文化,不仅能提升民族自信心,更能从中发现更多优秀且有价值的内容。我们要继续发展、传承的根基就在这里。回归传统文化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现传统节日本身的价值。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展示天文历法知识,展示饮食、服饰、宗教信仰、家族观念、价值观、秩序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传统的形成和延续是个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节日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节日就像是一个“孵化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创造、展示、交流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平台。在传统节日这个“孵化器”中,人们可以尽情地展示他们的生活,演绎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对宇宙和生命的认知,以及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期盼。一般而言,作为“孵化器”的传统节日具备如下特征,即固定的节日时间和空间,程式化的仪式程序,不变的节日属性和充满生机的文化创造场域。
春节申遗成功的意义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世界而言,通过呈现春节文化,能全方位展示中国的服饰、饮食、舞蹈、礼仪、工艺美术和各种技艺,能让世界更直观形象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自己而言,传统节日就像传统文化“讲习所”,春节更像一所培训学校,孩子们每一次过年,都会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所增加,都会更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金融时报》记者:此次申遗的类目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怎么理解春节是一种社会实践?春节之于个体生命的价值何在?
王娟:春节是民俗的一种,必须深入参与其中才能深刻体会。要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头到尾参加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节日,就可对其文化有全方位认识。
无论春节还是其他传统民俗,都像空气一样,是我们生活下去、存在下去的一个支撑。我们可以一年不过春节、两年不过春节,但怎么实现情感联络呢?怎么实现跟家庭,跟国家、民族、故乡的情感联络呢?怎么进行各种形式的沟通交流呢?怎么与自己生命的各个阶段、与亲戚朋友进行交流呢?春节的价值就在于,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当中、一个家庭当中、一个故乡当中;春节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让我们有归属感。春节的许多行为,就像关键词,能串起诸多人生记忆。此外,对个人来说,一旦遇见不如意的事情,就想找一个机会重新开始,春节就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所有人都回家跟父母一起,除夕晚上要封门,一起吃年夜饭,正月初一时要互相恭喜,在某种意义上,这有集体“重生”的意义。
王娟:节日有一个起始仪式,也有一个结束仪式,标志着节日的结束,时空又回归正常。每年一进入腊月,春节就为时不远了。最早能体现春节即将来临的活动是腊八节,喝完腊八粥后的腊月二十三为灶神节,又称祭灶、小年等。送走灶神,就开始真正忙乎年了。就像俗语所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年二十九过后便是除夕了。这一天,我们除了要完成应完成的工作,例如蒸煮、拆洗、打扫、购买以外,还要做下面一些工作:张贴春联、门神、年画、窗花,挂彩纸等;做年饭、年菜、包饺子。年三十晚上,吃完团圆饭,全家人围坐一起守岁。驱疫也是除夕的主要活动之一。除夕的子夜十二点,最重要的事就是敬天地祖先。在许多地区,这一时刻又是迎接诸神返回人间的时刻。相传,神在正月初一这一天创造了鸡,初二创造了狗,初三创造了猪,初四创造了羊,初五创造了牛,初六创造了马,初七创造了人。正月初一,为鸡日,是新一年中的第一天;一大早,人们都要穿戴一新,首先要向长辈拜年,未成年子女都能从长辈那里得到祝福和压岁钱;天亮后,人们开始走家串户,互相拜年;先给岁数较大的老人拜年,然后同辈之间互拜。初二为狗日,在北方一些地区,是已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初三为猪日,有的地方,这一天上坟扫墓,一般不能到别人家拜年。初五为牛日,又称“破五”或“五穷”。一般来说,初一到初四有许多不可做的事,从初五开始方可破忌。这一天,人们要举行送穷的仪式。初七为人日,人们要祭拜人类始祖,或者盘古,或者女娲、伏羲等。从正月十三开始,人们就准备过元宵节了。在元宵节,人们除了观灯、吃元宵以外,还可参加和观看许多游戏、竞技、表演。元宵节把春节气氛推向高潮,同时也标志着春节的结束。春节过后,人们就要开始准备春耕生产了。
王娟:所谓“如今‘年味儿日远’”,我并不认同。从古至今,春节是一种文化平台,从不强迫我们必须做什么。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提供一个机会和选择,可以展示家庭文化、家族文化。过年有几个核心点,比如,必须回家过年、一家人团圆。至今并未改变,春运交通就是一种证明。比如,过年穿新衣服、换新衣服的意义在于,这是一个全新的重生的过程。再比如,吃饺子。饺子是一个个包起来的,把万物包藏其中。吃饺子也是模拟宇宙重生的过程,像盘古开天辟地一样。
至于怎么过好一年一度的春节,我觉得,当家长的要利用春节的契机,给孩子传递传统文化知识,让孩子了解祖先、了解家族、有敬畏感。春节的种种仪式有利于孩子成长,有利于家庭稳定,有利于文化传承。该过春节的时候就要过春节,这是先人留给我们最有价值的内容。如果我们抛弃它,不过节,不团圆,会留下永远的遗憾。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