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实验室里,Q系列人形机器人的迭代过程犹如一次科技的变革。在此次专访中,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为我们揭示了机器人所经历的演变与成长。记者仙风道骨,开门见山:“踹它一下也没问题吧?我可是练过的!”乔红笑着回答:“没问题,调了几步机器人就稳住了。”
Q5人形机器人的外形设计不仅独特,其腿部强壮,具备超凡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它能做什么呢?”记者好奇地问。乔红回答:“希望它在工厂中当工人,也能到田间摘水果,甚至参与灭火。”
随着2025年脚步的临近,机器人技术日新月异,各类人形机器人频频现身公共视野,开始跳舞、武术,甚至踢足球,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它们未来角色的想象:它们何时不再是科幻,而是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医院、养老院,甚至是我们的厨房和客厅?
“你们都在讨论机器人如何更强,而我关注的是它们是否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乔红提出了另一个维度的话题。
关于人形机器人如何实现通用功能,乔红强调:“它们需要具备能在多种领域工作的能力,像工人、农民的角色都能轻松转换。”的确,乔红在去年曾预言2024年将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元年,她表示:“虽然技术逐步成熟,但要真正实现批量生产,还需一段时间。”
乔红回忆起2004年回国时,中国机器人领域仍有差距,那时她决定构建一支顶尖团队,推动机器人研究。她提出的“环境吸引域”理论为机器人精确操作提供了新思路,让行业得到了质的飞跃。如今,她的团队将人形机器人的设计拆解为多个技术组,实现“通用人形机器人大工厂”的愿景。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大型科研平台,将科研力量融通结合。”她强调,平台的建设能够帮助验证技术,进而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而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她的团队在广东建立了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在谈及技术的实现时,乔红分享了一个令人振奋的进展:“我们模拟人的肌肉,将电机的驱动设计得更接近人体,使其在交互中更灵活。”而她的目标是研发一款更具人性化的机器人,帮助人类更好地沟通与理解。
尽管机器人正向智能化迈进,但语言与情感理解的鸿沟依然存在。“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需要在情感理解与安全性控制之间找到平衡。”乔红呼吁社会要警惕机器人融合情感所可能产生的风险。
关于未来,乔红表示:“中国最需要的是高性能类脑人形机器人,这不仅能为社会提供服务,更能成为人类的朋友。”
当被问及对自身的理想机器人设想,她笑着说:“希望它能联通人与人之间,以及我的社会认知。”在两会期间,她期待让更多人了解科技的飞跃与创新,这不仅关乎机器人的未来,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
乔红认为,正是年轻一代对未来科技的热情和能力将为中国带来新的机遇,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弯道超车”方面。她还强调:“希望科研力量能与企业和政府形成合力,加速技术转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