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上海之根、浦江之首。昔日“米粮仓”已蝶变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如今更以“四区”建设擂响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的战鼓:先进制造业集聚成群,新质生产力加速起势,现代化新城拔节生长,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先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串起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要素聚变点燃科创蝶变,上海市松江区正以“开局即决战”的姿态,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篇。
工业是松江的立区之基、强区之本。自1992年松江成为全市郊区首个市级工业区以来,工业产值一度占全市的1/7。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上海有35个,松江涵盖其中31个。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松江正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集聚区。
理念指引,明确转型方向。松江把“打赢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作为战略任务,推动全区上下统一思想,破除路径依赖,前瞻性地重塑核心竞争力。202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18家,连续3年稳居全市首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部分)产值均位列全市第二。
体系重塑,形成“2+4”产业布局。松江紧扣上海市产业发展战略,构建“2+4”现代产业体系:两大千亿级主导产业——智能终端、智算服务、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能源设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产业;四大百亿级特色产业——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文旅影视产业。
生态优化,涵养发展沃土。松江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广“拿地即开工”“一日办结”等创新机制,显着提升企业落地效率。同时,通过项目流转与财力共享机制,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协同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要素集成,增强发展动能。松江持续通过“降本增效·益企同行”系列政策,优化能源、金融、物流等要素保障,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盈利空间。通过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金融工具,加速产业与资本对接,推动跨境物流枢纽建设,形成良性循环,助力产业升级。
走进松江,一幅立体而富有韧性的产业新图景正徐徐铺展:老牌工厂焕新升级、制造服务双向奔赴、前沿赛道加速起势,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脉搏清晰而有力。
作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和高端制造业主阵地,松江正以更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一体化,以更强有力的制度创新与要素汇聚,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
科技融合。松江大学城集聚8所高校、12万余名师生,科研资源丰厚。近年来,原创成果不断涌现,转化渠道日益畅通。松江正加快建设“松江大学城科创源”,通过产学研协同和重点赛道布局,推动源头创新加快落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策源动能。
制度平台共创。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松江积极推动九城联动,构建“联盟+基地+基金+平台”的跨域合作体系。成果拍卖会累计成交额突破300亿元,赛事、孵化器、加速器等机制持续放大创新效应,助力科创成果加速转化。
人才资本驱动。松江建有百余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完善三级人才服务网络,形成动态“人才地图”,精准匹配产业需求。同时,科技金融体系不断健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金总规模达100亿元,重点投向硬科技、、新材料等战略产业,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策源引领。松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市第四,市级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均位居全市第三。2024年,科技服务业增幅23.8%,居全市第二。松江聚焦6G产业培育,围绕“六极星通”孵化器,构建全链条孵化培育体系,推动创新要素集聚与成果转化,为前沿技术企业破解技术转化与市场拓展难题提供精准解决方案。同时,松江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聚焦上海市“4个100”清单,大力培育创新产品,积极支持在松江区内研发并实现产出的高端创新药械产品,推动创新产品“出海”以及企业国际化发展。
从产业赛道细分布局,到规划引领产城融合;从交通先行连线成网,到教育医疗全面提质;从统筹老城保护与新城开发,到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留量”松江……松江区在上海市委市政府总体谋划高水平建设“五大新城”的战略指导下奋楫前行,掀起了“松江新城”建设的热潮。
构建产城融合全新范式。“十四五”期间,松江聚焦综合性节点城市目标定位,在区总体规划明确的空间格局下,推动广富林、仓城和府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山生态商务区、松江枢纽及华阳湖等重点片区的规划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城市功能。2024年,全区导入市级重大功能项目4项,推动区区结对项目3项,协调推进新城范围内82个项目加快落地见效。
交通枢纽加快建设激发活力。松江锚定“一城一枢纽”战略,初步形成了国家高铁网、轨道交通网、中运量公交网和地面公交网“四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此外,松江依托上海松江站打造“招商就到枢纽来”品牌,举办招聘会、招商路演等活动,形成了涵盖规划展示、投资创业、企业用工、政务服务的一站式服务功能的松江枢纽城市“首站”,实现“流量门户”到“价值枢纽”的飞跃。
保护与开发并重成肌理。松江持续更新理念,从“拆旧建新”转向“内涵式发展”,无论是“两旧一村”改造、旧住房修缮等民生工程建设,还是历史风貌区开发保护,均坚持“保护旧有街区肌理、强化人文内涵挖掘和特色营造”的准则。
营造宜居宜业宜游氛围。松江瞄准市民“所望、所需、所盼”,围绕提升高品质公共服务功能,持续推进教育、医疗、住房、商业设施等优质公共服务项目落地,持续发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松江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松江立足上海超大城市现代化郊区定位,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着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一幅田沃宜耕、水清可濯、径通可至、林幽可隐、村美民富的和美乡村画卷在浦江之畔渐次铺展。
品牌赋能激活农业动能。松江聚焦稻米、大闸蟹等主导产业,兼顾花卉、小番茄、黑山羊等特色产业,持续开展品牌打造,地产农产品品牌发展指数连续3年位居全市第一。全力推进“松江大米”品牌培育,成为上海首个稻米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依托家庭农场模式,推动粮食规模化生产,水稻亩产量连续6年居全市第一。创新组建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形成松江大米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内外兼修成就和美乡村。松江从实际需求出发,推动农村道路、环境、天然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千兆光纤与东方有线所养老机构,逐步形成独具松江特色的互助养老模式。不断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将美丽乡村、田园生态、精品民宿和非遗文化串珠成链,促进商旅文体展农融合发展。近5年来,松江成功创建11个市级示范村、2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比例均位居全市第二。
改革创新激发乡村活力。松江深化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搭建松江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平台、“集体经济+国企”合资成立企业建设产业园区、成立区级平台公司等方式,多措并举赋能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责任编辑:)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