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原名是王者香。她名字的由来有着深刻的意义。王册是父母的唯一女儿,家人对她寄予厚望,希望她能像兰花一样高洁坚韧,独立自强。古诗词中常用“王者之香”来形容兰花的高贵与清香,父母因此取名“王者香”,以此表达对她未来成才的殷切希望。
王册的父亲王子和在东北某银行担任职员,年轻时,王册随父亲移居东北。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王子和不忍心目睹日军的暴行,带着妻女返回了家乡昌黎。然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让日军的侵略扩展到冀东,王子和痛心疾首,发出深沉的哀叹:“难道这辽阔的国土竟然没有我们三口之家可以栖身的地方?”于是他决定再次带领全家迁往北平。
王册的少年时光正是在这样的战乱与动荡中度过的。随着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愈演愈烈,黑暗笼罩了整个国家。她的心灵深处早早种下了对侵略者的仇恨,立志要通过知识来拯救祖国。在中学时期,王册成绩优异,屡次获得考试的第一名。北平一带的动荡并未让她退缩,反而激励她进入燕京大学教育系继续求学。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关闭了燕京大学,并逮捕了一批进步学生。王册被迫转入北平大学历史系。北平在日寇的铁蹄下苦不堪言,社会动荡,民生凋敝。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侵略深深激起了王册心中无法抑制的愤怒。她认识到,单靠科学并不能拯救国家,只有与中国共产党携手,投身抗日救国的斗争,才能为国家带来真正的希望。
王册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国的事业中,由于她的工作表现突出,不久后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的王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决心为国家的解放事业贡献力量。党组织决定,由她来负责建立一个秘密图书馆,图书馆设在她家里,里面存放着一些革命书籍、苏联革命战争小说等。王册亲自负责图书的借阅和管理,积极组织青少年进行学习,探讨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的道路。
她引导青年们进行座谈讨论,讨论中国的未来,讲述抗战的意义,激励大家为民族解放而斗争。面对满腔热血的青年,王册鼓励大家:加入前线,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她的言辞深深触动了许多青年,使他们投身到热血沸腾的抗战洪流中。
不久后,王册的父亲王子和被日军捕入监,家中的重担完全落在母亲肩上,母女俩相依为命,靠着卖些衣物和家具勉强维持生计。家庭的困难和国仇家恨,愈加激起了王册心头的仇恨火焰。王册在边区“三八”妇女节的大会上发表激情演讲,控诉日军在平津地区的暴行,她高声呼喊:“日本帝国主义,杀我同胞,毁我家园,掠夺我土地,今天我们绝不能坐视不理!”
她鼓励广大妇女积极支援前线、参与抗战,并号召大家团结一心,争取最终的胜利。她的讲话极大激发了民众的抗战热情,“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坚持抗战到底!”成为了群众的共同口号。同年,日军在阜平一带实施了“三光政策”,制造了无数惨案,王册不畏险阻,深入敌占区与贫苦农民打成一片。她虚心向工农干部学习,组织妇女做军鞋、送粮、护理伤员、宣传抗日等,起到了极大的动员作用。
王册与当地人民一起努力,在艰苦环境中,不畏生死,为抗日救国的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力量。她常常教导妇女:“为了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未来,我们要为此流血牺牲。”她还亲自去动员一些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老人,消除对女性解放的误解,为她们争取平等的权利。
经过艰苦的斗争,边区的军民们成功击退了敌人的七次清剿。王册患上了疟疾,身体日益虚弱,尽管如此,她依然坚持工作。她的病情逐渐恶化,腿部溃烂,行动极为困难。组织决定将她转送到南窝村支部书记家中疗养。支部书记的妻子每日精心照料她,甚至拿出家中仅有的鸡蛋和细粮给她食用。王册感动不已,感谢她的无私照顾,并安慰她说:“您对我这么好,我会永远记得。”
1943年10月,日军再次发动第八次清剿,紧急情况迫使南窝村的干部和群众撤离。即便身体虚弱,王册依然毫不畏惧地劝阻区委书记带领大家撤离。当敌人逼近时,她决定自己引开敌人的注意力,以确保大多数人能够安全撤离。她最终被敌人俘虏。
在敌人的审讯中,王册毫不妥协。面对酷刑,她始终保持沉默。敌人用刺刀刺破她的衣物,用火焚烧她的皮肤,用鞭子抽打她,但她始终没有透露任何信息。最终,面对王册的坚定,敌人无法动摇她的信念。她最后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年仅25岁的王册英勇牺牲。
王册用她的一生诠释了“王者香”这三个字的真正含义,犹如兰花般在抗战中展现了她的清高与坚韧,不惜为国家和人民献出宝贵的生命。在她牺牲后,阜平县的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纷纷提出要为王册复仇,保卫阜平,最终成功粉碎了日军的第八次清剿,取得了抗日胜利。
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地方政府在王册牺牲的地方修建了纪念碑,碑文上写道:“高山巍峨遗壮志,沙河奔胸誓雪仇。”1958年春,王册的遗体被迁葬到冀东烈士陵园,并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王册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品质,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责任编辑:)关键词: